(相关资料图)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5%,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67.9%上升到87.9%;设立首批国家公园,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9000多处——过去五年,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份绿色发展成绩单,赢得代表委员一片点赞。大家表示,今年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奋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地球添上更多“中国绿”。
一直以来,中国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从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到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再到出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实际行动展现着中国“说到做到”的行动力。今年,云南、山西、西藏等地上马推进各类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这些年,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中国更美丽了。从城市到乡郊,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城市,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去年,全国网友热情参与“美丽中国”短视频拍摄,便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和认同感的最好印证。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人民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绿色赋能,各地纷纷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有机茶、泉水鱼、实现从传统村落到新晋旅游“打卡点”的华丽蜕变,村民收入自然节节高。
在实践中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将绿色发展向纵深推进。一方面,要用好科技利器,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推动绿色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在新经济、新业态、新能源、新材料上下大功夫。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建设美丽中国应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去超市自带环保袋、点外卖时少用一次性餐具、节约用水用电……助推绿色发展,从身边小事一点一滴做起。
日月光华照耀,生命繁衍不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如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享受蝉鸣鸟叫的惬意,更喜欢看万物奔跑蹦跳的身影。让我们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写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诗篇!(丁一倩)
[编辑:苏敏]
关键词: